【讀些。寫些】大江健三郎《定義集》
大江健三郎的研究方式,是每三年一個主題,這是他的老師渡邊一夫,給予二十歲就立志當小說家的他的建議,渡邊一夫將此建議定義為:「除了寫小說之外應該從事的勞作」。從二十歲開始,我自己的閱讀計畫是一年一主題,我無法三年同時關注同一主題,但要求自己需要有相關的書籍三冊,想來,甚少!尤其愈來愈貪婪各種資訊,使得自己無法專注投入某一主題,這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啊!
閱讀日本作家河合隼雄、大江健三郎是持續不斷的計畫,每一年幾乎都會專注讀一本,只是大江健三郎的文學版圖甚廣,要將他提起的作家或著作一本延伸一本讀,是相當驚人的支線圖,尤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他,提起的作家都是層層疊疊、遙不可及的文豪與大師,要追上支線起點就滿需要門檻的啊。(所以此書的註解相當多)
《定義集》是大江健三郎2006~2012年在《朝日新聞》的文化隨筆,集結成冊出版。內容有些在其他著作提起,但如同我前言所說,論起的作家及音樂家相當多,若要把大江先生的功課都讀完,恐是龐大的閱讀量。幸好,提起的作家仍有自己已知並喜愛的,如鈞特‧葛拉斯、奧罕‧帕慕克、卡夫卡等,可加點數鼓舞自我。
此書最讓我喜歡的,其實是目錄題目,我尤其在乎作家在標示題目的文字氣質,若是下注得當,就是一本書前書。《定義集》的目錄例如有:〈在益友的觀測下調整軌道〉、〈領略滑稽之辯證〉、〈人生中邂逅的所有言語〉、〈迂迴的句構所擁有的力量〉、〈文化是直面危機的技術〉⋯⋯
另說,若問我為何喜歡大江健三郎,支持非核是其一原因,這些從戰爭中走過來的長輩(河合隼雄、妹尾河童、小澤征爾)才能感同身受非核家園的重要性。
以下為我的抄書內容,摘自《定義集》(馬可孛羅出版):
‧在這個對不幸的人格外好奇的社會裡,我從那個女孩帶有關懷卻又拿捏得宜的舉止之中,彷彿看到了符合這個時代的嶄新人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關懷的目光卻能將它潔淨昇華。(p.18)
‧我始終認為,是那些老朋友時時刻刻敦促著我調整運行的軌道,在我的一生中,總有某個瞬間會覺察到朋友有意無意投來異樣的眼神。倘若那道目光透著幾分冷冽、縱使我當下無法停止前進,至少也得調整後續的運行軌道了。(p.19)
‧中原中也的確是個用心琢磨的詩人,他那孤獨的「勞動」即是直面自身的「批判精神的活動」,並且藉此砥礪自己,錘煉出堅不可摧的詩作。這亦成為我日後把反覆推敲與字斟句酌作為文學基本態度的起始點。(p.77)
‧長大以後,一個人需要(擁有)幾本書的問題,化身為存放空間的具體形式困擾著我。及至成家立業,日常住所所需愈發迫切(這件事我已寫過不少次)。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大肆整理一番。(p.160)
‧我從年輕到現在閱讀的書種一直以文學為主,受益最多的是「評傳」。或許有人訝異,我選擇的竟不是詩歌,也不是小說。事實上,告訴每個人就本身靈魂層面、與社會及世界連結層面而言應當選擇何種生活樣貌的,是評傳;帶我認識那些引領自己尋得重大發現的詩人、作家以及範圍更廣的思想家的,也是評傳。(p.168)
‧自己的閱讀方式是藉由一本書延伸到另一本書這種自然的「脈絡」遞延下去的,並且認為經過一段時間沈澱之後的「重新閱讀」相當重要。這是一個不曾接受過專業研究者之閱讀訓練的外行人養成的習慣。(p.225)
‧初次閱讀時通常會被困在語言的迷宮裡徘徊遊蕩,等到「重新閱讀」時就能夠掌握方向深入探索了。(p.226)
‧我的故鄉也曾在明治維新前後各發生一次揭竿起義,體內依然意義著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為了反抗國家暴力而產生的集體意識。(p.279)
‧「癌症是克服了,可是腰疼得厲害,齋藤紀念管弦樂團公演時只能撐到指揮完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小澤先生平靜講述時透著幾分悲傷,然而只要進入練習,他的喊聲便如同exhort那般強勁而懇切,儘管可以看出臉上罩著一層與病魔搏鬥以及老邁的陰影,但是因而變得更深邃的容顏線條,還有長年來不曾懈怠鍛鍊的身體動作,是我在電視畫面看過的同時代人物中最為徹底展現自我的一位,無人能及。(p.286)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