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
5×19(2)2010.09.28
5×19(2)2010.09.28
5×19(1)2010.09.21
原想喝一杯咖啡,
下了樓,
想在這陌生的地方尋找熟悉的香味,
走著走著,熟悉離我愈來愈遠,
尋不到可以棲身之處,
我只是想讀一點字,字句在腦裡活潑地跳著。
一面長長的鏡,釘的不正。
表面正直,實際上歪七扭八,
遠遠地站在它前面,
東瞧西瞧,想看看它照映下真正的我。
結果,
身體橫向、大腿粗獷、左右邊不對襯,
有一種絕不是美感的表象,
真是嚇人!
誤解像是滾雪球,愈滾愈大,
雪球上還沾滿了污泥與從天掉落的遺棄,
滾著它,滾著污泥,滾著臭味的遺棄,
心裡承受的重量愈重,誤會的範圍就愈廣,
它四平八穩地仆在雪地上,等著你。
最好的法子,就是不理會它,
放晴後,一切自動消失,流逝。
但往往,忍不住托著它,愈滾愈大。
Apr 12,2010
深藍咖啡館,台南
《讲故事的人》 by John Berger
有些資訊被稱為資訊,
然後你相信它,
最後才發現誤解它,
就好像我一直以為這家咖啡館週一不見人,
原來一個月才一次。
總是習慣過了中午,
才把厚重的眼鏡摘下,
換上貼覆在眼球的薄鏡片。
今天不知怎麼搞的,
眼睛無法冷靜,鼻子不想負起「重」責。
如果你願意,就多寫一些字,
字字相連,成了一個靈魂,
如果不夠收斂,硬是將字眼浮華擴大,
就成了乾枯、空洞的身軀。
袒露令人忐忑不安,
坦白讓人赤裸捶胸,
鏡子面前,也不是真實的你,
因為它反向著,甚至不對襯。
袒露沒美學,只有危機。
Sep14/ Sep 21,2009
Starbucks。台南
《科隆911》 by Frank Schtzing(法蘭克.薛慶)
結合兩次的咖啡與文字,
這兩次閱讀同一本書,只是閱讀過境的厚度不同;
這兩次點的咖啡都一樣,只是第二次多了餐點,
這兩次坐的位置都一樣,只是光線投射在我書上的亮度不一樣。
June 26,2009
Caf’e主題館
《第13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by 黛安.賽特菲爾德
地圖
一面牆上,有著北美洲與南美洲,
我遙望著另一面牆,
那有更廣大的版圖,
歐洲、非洲、大洋洲及亞洲,
我喜歡這裡,
因為這裡有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