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些。寫些】《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觀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其實需要一點心境,而且必須拋掉對商業電影評價的要素,最需要的條件是「耐心」。
看過幾部他的作品,《下一站,天國!》、《幻之光》、《第三度殺人》、《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比海還深》、《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每一部看完幾乎都會讓人停頓一些時日,整個腦子想著這些劇情(甚至在夢裡),以及遺留下來,駐留在心裡的後座力。


我喜歡是枝導演陳述故事的步調,他慣於描寫被遺留下來的人的心情,觀看這些作品會發現皆有離去的人,死去的家人、不知為何自殺的老公、逃家的母親、英年早逝的兒子、離婚離家的老爸⋯⋯,導演不談這些人生前如何又如何,他反而想拍出被留下來的家人、夫妻、孩子,他們多年轉化沈澱,面對家人離開的心情。

擇抄片語:
能夠對別人傾吐心中的哀傷,也算是一種人性堅強、人性之美吧。身為聽取的一方能夠擁有如此經驗,我覺得十分珍貴。
所謂犯罪並非只是犯罪者個人的問題,犯罪就像我們生存的社會開始化膿了,所以絕對不可能跟我們毫無瓜葛
小說帶給讀者陶醉、紀錄片帶給觀眾覺醒的心理變化。小說的功能是誘使讀者投入情感,透過和主角的同化而脫離現實,提供兩個小時如夢般的經驗。紀錄片則是經由其他出場人物屹立在作品中進而發揮批評觀眾的功能。
如今回想《橫山家之味》是我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作業。思考著要如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想出來的方法是乾脆拍成電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沈溺在失去母親的哀傷之中。因為意識到要拍得讓人發笑、不悲情,我認為自己應該拍出一部乾爽的家庭倫理劇。
家庭是「無法取代」卻又麻煩的存在。
拍攝小孩要留意的是,必須抱著比大人更尊重的意識。把他們當成一個人看帶,就像拍攝大人演員地拍攝他們。問題是有些戲沒有台詞,必須讓他們意識到某中真實的情感表現在畫面上,其實是很難的。
小孩對大人而言就是那樣的存在,透過還沒完全成為社會一員的孩子們的眼睛可批評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
我的意象中,過去、現在、未來是縱軸,死者存在於縱軸,是超越時空批評我們的存在。孩子也在同一個時間軸,是以水平的遠距離批評我們的存在。我的電影中死者和孩子們常以重要的主題出現,那是因為兩者都能讓我感受到由外批判社會的眼光吧!
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