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些。寫些】《流域治理,萬物身世: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
二〇二一年二月,去了嘉義達邦三天,沒料到心裡起了如此多的漣漪,看待山水的角度有些改變,從海拔高度到溪流上下游,從溪谷的石塊到獵人口中說出的話語,從前許多的既定想法被沖刷,成了另一塊沖積平原,有機的、精華的、垃圾的相互交雜融合,就這樣,曾文溪流域順流流入寒假閱讀。
這是《ACT》第84期。抄書如下:
〈流域課程、地方知識與行動建構〉訪談林朝成
・清治台灣以府城為中心,北邊如果有亂事、民變,就在曾文溪上把它阻擋住,所以曾文溪流域有一些古戰場。因為這個關係,曾文溪一直有政治防禦的功能,曾文溪上游的野溪是鄒族的生活領域,千百年來孕育出獨特的河川文化;曾文溪中游流貫於東烏山嶺山脈與西烏山嶺山脈之間的縱谷中,設有曾文水庫,為台灣最大的水庫與湖泊。下游區域,穿越橫古,奔向廣袤的平原。歷史上總有那麼幾次如八八風災一般規模的大雨,挾帶著山洪的水勢,溪流改道。它的擺盪、改道的幅度非常大,猶如小龍擺尾,地方人稱之為「青暝蛇」。氾濫淤積的平原,說著諸多兩側居民走溪流、避大水的辛酸。(p.17)
・曾文溪可說是全台河域中最過勞的母親河,這條母親河正竭盡所能哺育著上游的鄒族、中游的平埔族和無所不在的漢族,當它成為地理中心時,又如何看待流域雕琢出來的自然地景、人地互動成就的人文地景和人工水利設施下的河川形貌。(p.17)
・水患是跟我們共生的,它究竟是哺育我們,還是毀滅我們?就好像地震是我們的生活日常,陳玉峰講台灣的高山生態,他說,就是因為有地震,所以那些扁柏、檜木在地震的時候,它的種子就會掉下來,地震時地表裂開,種子落地發芽,所以地震促成了檜木、扁柏的生長,地震與阿里山的生態共存。這是很深刻的說法,陳玉峰指出,把地震當作一個外部的事情或者一個災難,就是不了解台灣。河川的水患其實也是一樣的,因為水患的關係,土地不斷形成沖積、淤積層,台灣地圖原本瘦瘦的,後來就開始變胖了,這就是台灣的一個現象。(p.18)
〈臨界區・獵人帶路從地方學到流域學的地方生態知識〉by 龔卓軍
・梅洛龐蒂的互為動物性這個概念,拒絕的是人類自以為是的幻象,一廂情願地認為自身超越動物的等級,認為動物是被生理機制決定的、是機械性的、純本能的,被其肉身所限定的。或者認為動物是演化所淘汰的等級,學不會使用工具和語言,人類則是純化的、具有文化與歷史構成力的存在,絲毫沒有動物成分。(p.66)
・卡斯塔涅達在《巫師唐望的世界》中,對於獵人的基本功夫,除了前述的擱置自我歷史與名字,還有一個最顯要的門檻,就是真正的獵人必須「維持與死亡一臂之遙的距離」,意思就像是哲學家海德格所謂的「向死存有」(being-to ward-death)所說的,警醒地活在生命的底線上。(p.72)
・獵人的真正力量,就是他不能被獵物所獵、行徑不能被他的獵物所掌握,也不能被自我的傲慢意識所擊潰,但他不能阻止神靈與死亡對於他的生命的獵取。(p.72)
〈在Hamo下山與水稻之間曾文溪上游踏溯筆記〉by 黃瀞瑩
・部落所遭逢的現代化衝擊,不僅僅只是貨幣的使用,而是一連串對於河流、土地及相應而成的生活型態的全面治理。(p.111)
・為了延長曾文水庫的使用年限,攔砂壩、固床工、護坡等工程,開始遍佈曾文溪上游及相關支流。原屬自然現象的崩塌,為預防水庫淤砂而陸續興建的攔砂壩,更進一步加劇了崩塌的現象。如同浦忠成所描述:
壩體攔住了土石,但愈來愈多土石堆積,無法往下移動的土石向河岸兩邊推擠,讓溪床愈來愈寬,平常水流潛入土石遍佈的河床。乍看是毫無生機的乾溪,但一逢大雨,水勢立即湧過鋪蓋的土石,並向兩側山壁沖刷,造成崩塌,土石再擠壓溪岸,坍方交互產生。(p.112)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