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沙鹿「阜咖啡」
那是半年前的一杯咖啡,我記得很深,卻遲遲未為它留下文字。
因為朋友的紀錄片發表,首次在沙鹿的街上行走,我以一種從麻豆社來到沙轆社的心情而來。
那是半年前的一杯咖啡,我記得很深,卻遲遲未為它留下文字。
因為朋友的紀錄片發表,首次在沙鹿的街上行走,我以一種從麻豆社來到沙轆社的心情而來。
【寫物—郵差】(14)2024.12.19
走過來又走過去,老城區包圍了信差,巡著現代地址也鑽不出迷陣。
【迷你稿紙】(27)2024.12.17
分手的狀態是迷離的。
【寫物—群書】(13)2024.12.14
群書入住我宅兩日,以酒精擦拭,翻閱紙張,迎來新的氣象。
【迷你稿紙】(26)2024.12.10
事態,現象,自我審視。
【寫物—第倫桃】(12)2024.12.08
那滿地的綠果落下前,必有從天降落的撞擊聲。我聽見了,也看見了,聲音如此立體,就從那葉脈清楚的第倫桃樹上,勇猛快速地降落,毫不考慮。
【寫物—杯】(11)2024.12.05
喝完咖啡後,久識此杯,想著,它是怎麼想。
【寫物—鏡像五色鳥】(10)2024.11.20
這個下午,或另一個下午,也許還會有一個下午,牠都在我窗前停留,面向鏡子觀察自己的一動一靜。
因為去了德國德紹,參觀了「包浩斯博物館」,也到「包浩斯校舍」,已親臨當地,走入校園,非得了解不可!就從此書開始吧!了解包浩斯學校。
包浩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於1919年創辦,學校運作為1919-1933年,校址從威瑪到德紹,最後是柏林。
1919年~1925年:威瑪時期
1925年~1932年:德紹時期
1932年~1933年:柏林時期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是國際知名作家,許多台灣人對他並不陌生,買過他的書的人也多,身邊認識的朋友,幾乎都在青春年少時,捧著他的書,啃過他的文字,我自己也讀過他許多著作,不過都在好多年前,青春的頭腦裝入的是模糊記憶的小說故事,故事裡暗藏許多時代背景,是那個年紀的我讀不出來的。現在經過二十年,再次閱讀他六〇年代的文稿,對於中年時期的他思緒明確、嚴謹態度,明確表達家國(捷克)文化的重要性,感到無限佩服,難怪年少的我喜歡他,他會是個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