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五 小品☓小說
一年一本芥川龍之介(1892-1927)的作品,進行到最後一本。林水福老師於2016年企劃芥川龍之介作品全集,此系列共五本。
輯一為:《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一 小說
輯二為:《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二 小說
輯四為:《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四 遊記
輯五,即為本文介紹的:《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五 小品☓小說。
本書收納大多屬「切支丹」系列,即以基督教為素材的文章,「切支丹」一詞源於葡萄牙語的「cristão」,意指基督教徒。在第三輯收錄的〈西方之人〉、〈續.西方之人〉,是芥川對西方基督教之解讀。此書第五輯收錄的「切支丹」系列,則有〈惡魔〉、〈教徒之死〉、〈黑衣聖母〉、〈南京的基督〉、〈報恩記〉。
因為芥川龍之介作品故事性極強,所以逐篇簡短介紹故事。
〈惡魔〉(1918)
此篇用了許多特殊翻譯用語,與天主教(基督教)在日本傳教有關。約莫在十六世紀中葉,聖方濟·沙勿略於1549年首次來到日本鹿耳島傳教。1570年日本戰國時代,義大利耶穌會教士奧爾岡提諾(Gnecchi-Soldi Organtino,1530-1609)來日本,以京都為中心傳教,受織田信長(1534-1582)支持,1576年建立三層樓的南蠻寺(即天主教堂,聖母升天教堂),京都南蠻寺離本能寺近。1582年應該可看到「火燒本能寺」事件,此事件造成支持天主教的織田信長離世。1589年,豐臣秀吉頒布的《伴天連追放令》取締天主教,京都南蠻寺也燒毀了。現在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收藏狩野宗秀的《都の南蛮寺図》(京都南蠻寺圖),可透過圖畫想像南蠻寺當時的模樣。
文中特殊用語如:伴天連,即葡萄牙語的神父(Padre)。泥烏須如來,指的是上帝,因剛傳入日本,採用日本熟悉佛教用語來親近。
當異國宗教傳入大部分國民信仰佛教的日本時,相信日本人對陌生的傳教士有許多特別想像。伴天連奧爾岡在〈惡魔〉作為主角,另〈眾神的微笑〉亦是,皆描繪他對日本神祗充滿懷疑的態度。
伴天連奧爾岡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東西,例如可以在街上看到人臉獸身的小動物惡魔。有一天奧爾岡看見一隻有美麗臉孔的惡魔,坐在公主轎上,他擔心同樣是教徒的公主受到誘惑,於是用十字架的力量抓住惡魔。問起為何跟隨在公主身邊,惡魔說自己左右為難,想讓公主墮落,又不忍有清澈靈魂的她受難,於是迷失在兩種想法之間。
〈開化殺人〉(1918)
藉由一封遺書,說明了一場殺人事件,時間點為明治初期。題目為「開化殺人」,似乎說明人陷入情戀迷惘,導致價值觀混淆,即便已是出國深造的知識份子、醫生職業,心情惶惶不安下,欲藉由西方宗教安定自己、轉化殺人動機,亦無成效、背離上帝。
立下遺書為北田醫師,出國深造前便暗戀表妹明子,即本多子爵夫人。從英國留學回來後,發現表妹已嫁給銀行老闆滿村恭平,後得知滿村恭平仗財欺人,才娶得明子。明子原與本多子爵相戀並有婚約,這燃起北田醫師謀殺滿村恭平,好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他用一顆藥丸使滿村恭平身亡,明子與本多子爵終可在一起。這又讓暗戀表妹的北田醫師感到痛苦,本想再以藥丸謀殺本多子爵,卻無法下手,最後決定自己服藥丸結束生命。
・在下寧可深信,了結自己的性命,遠勝於己身的精神破產。(p.047)
〈教徒之死〉(1918)
此篇故事性極強,閱讀順暢,再次顯現出芥川描寫故事的功力。尤其到最後真相大白時,再反推到開頭,會想著天主教的教義下反對「同性戀關係」,而2025年剛離世的方濟各教宗,對於同性關係又有較寬容的立場。此故事中,虔誠的教徒即便被誤會,被逐出教會,仍不忘上帝。
教會收留了倒在教會門口的「羅倫佐」少年,羅倫佐纖細如女子,惹人憐愛,他與身材魁武的男子「西緬」形影不離,並以兄弟自稱。在「羅倫佐」成年之時,鎮上傘鋪的女兒頻頻對「羅倫佐」眉目傳情,謠言兩人關係非比尋常,這讓伴天連及西緬都很在乎。再次謠傳傘鋪女兒懷孕,羅倫佐挨了西緬重重的一拳,甚至被放逐,導致生活困苦。一年過後,一場火災差點吞噬傘鋪女兒生下的小嬰孩,久不出現的羅倫佐竟深入火海搶救娃兒。傘鋪女兒因受感動,說出孩子不是羅倫佐的,是她與異教徒生下的真相。而就在羅倫佐氣如游絲之時,才發現衣服被燒得破爛的胸前露出一對乳房,原來羅倫佐是個女子!
〈基道霍上人傳〉(1919)
善良的山男「列普羅布斯」身材高大,總是幫助人,他想為天下最無敵的君王效忠。首先來到「安提約基雅」大帝王身邊,他為帝王攻打敵國,輕鬆掃敵大獲全勝,因而獲得諸侯一職。但列普羅布斯發現大帝害怕惡魔,屢屢用手畫十字,推知惡魔才是天下無敵,想告辭以成惡魔之臣,這讓「安提約基雅」的武士們齊手抓住酩酊大醉的山男。惡魔來到獄中解救了列普羅布斯,但列普羅布斯發現耶穌·基督治得了惡魔,必是獨一無二的強者,想效勞於耶穌。受隱士指點,到流沙河成為一渡工,改名為「基道霍」,其高大的身體橫跨可幫助來往的旅人渡河。三年後,一次風雨交加的日子,協助十歲男童渡河,男童在「基道霍」身上愈來愈沈重,原來他背負的就是受世界苦難於一身的耶穌·基督。
・他用雙手抱起男童,跟平常一樣把他放在肩上,拿起木杖,穿過岸邊的青色蘆葦,暴風雨肆虐,就這麽大膽地走進晚上的河流,把身子浸入水中。暴風捲落黑雲,吹得讓人透不過氣;驟雨如矢,激得水面一片白茫茫,彷彿要連河底都給打穿。(p.093)
〈黑衣聖母〉(1920)
乍看到「黑衣聖母」,不難想像是基督教的聖母瑪莉亞。在基督遭禁的年代(即豐臣秀吉頒布的《伴天連追放令》取締天主教時期),用「麻利耶觀音」代替聖母,多為白瓷色的觀音像。此故事的「黑衣聖母」卻是用黑檀木雕刻,約有一尺高,表情帶有嘲諷。此段故事似乎帶著對基督宗教諸多不確定性與不信任感,營造出奪人性命的詭異事件。
故事中田代君描述母親阿榮兒時一段回憶。
阿榮的父母早逝,和弟弟茂作兩人給年過七十的祖母扶養。弟弟八歲染上麻疹、病情嚴重,一晚祖母拉著阿榮到平常很少去的倉庫,祖母打開神壇,有一尊黑色的麻利耶觀音,祖母開始畫十字祈禱,祈求茂作平安過關。沒想到隔日弟弟逐漸清醒,但連夜不眠照顧弟弟的祖母卻離世了,緊跟著弟弟竟也發生變化,跟著離世。
〈南京的基督〉(1920)
這也是一則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幾年前讀到另一譯作就記得牢。
五歲就受洗的宋金花,為了撐起家計在房間接客,十五歲的她總是帶著愉快的微笑,和客人有說有笑。沒想到她染上梅毒,姊妹淘告訴她一個迷信的解救方法,就是要傳給另一個人。但虔誠教徒的金花不願把病傳給客人,下定決心不接客。有天來了個眼熟的外國人,似乎在哪見過他,外國客人和他談價錢,金花一時迷惘這充滿男性活力、瀟灑的男子,甚至認定是基督來到南京。一夜過後,這外國客人未付約定的價錢就偷溜,金花卻意外地恢復氣色與健康。
翌年透過另一個日本客人,得知那位外國人後來得到梅毒導致發狂。
・擺放在桌上的燈發散著昏暗的光芒。這光與其說是讓房間明亮,不如說它有著讓房間更為陰鬱的效果。壁紙斑駁的房間角落裡,毛毯跑到外頭的籐床上,垂掛著似乎有著塵味的帳子。此外,桌子對邊還有一張老舊椅子,像是被遺忘般地棄置。(p.110)
〈眾神的微笑〉(1922)
此篇主角是與〈惡魔〉同樣的奧爾岡提諾傳教士。他到日本傳教,常常想念著故鄉,陷入憂鬱想離開這個國家。他向泥烏須如來(上帝)禱告,說這個國家藏有奇怪的力量需要打破,否則難以傳教,說著說著有奇怪的雞鳴,有男女人影出現,奧爾岡提諾像是被定住無法動彈,更多的群神出現,火紅的光芒閃耀著。
雖然一夜幻象讓他害怕,但隔日仍有武士加入信徒,他又大膽地說歧視污穢的日本神靈,於是又陷入幻象,一個老人向他說明日本接受外來思想、宗教的歷史。
這故事發生在天主教剛進入日本,尚未被禁教的年代。神父傳教進入日本國土,或許也會受到日本國原有的神祗力量所影響。1865年馬雅各牧師來到台灣傳教,初到台南府城時,也與信奉道教、佛教的府城人產生極大的文化衝突,也許當時奧爾岡提諾傳教士到日本時,也同樣有相同的問題。
〈報恩記〉(1922)
一則故事以三人視角說明事情的前因後果,包括阿媽港甚內、彌三右衛門、彌三右衛門的兒子彌三郎。其中彌三郎要為阿媽港甚內報恩的心情轉折描述地相當細膩。兩則報恩行為,得到的結果是福還是苦?值得深思。
阿媽港甚內到彌三右衛門家行竊,聽到有人在對話,一偷看才發覺是二十年前曾經解救過他的日本船長。原來彌三右衛門家的商船沉了,貸出去的借款也完了。阿媽港甚內認定報恩的時刻已到,主動現身表明會為他們籌到資金,雖然家中突然出現盜賊有點錯愕,彌三右衛門仍期待有轉機。三天後,阿媽港甚內來到彌三右衛門家時,發現有另一個人在地板下爬,一陣打鬥後,還是讓他跑走了。阿媽港甚內籌到錢了,之後兩年都無聲無息,再次得到消息卻是被抓了,首級示眾。彌三右衛門前往確認,沒想到首級卻是自己的兒子彌三郎。原來兩年前與阿媽港甚內打鬥的是想返家向父親賠罪的兒子,事後兒子發現是阿媽港甚內解救一家財務危機,於是決定報恩,只要阿媽港甚內有任何生命危險,都願意賠上一命。阿媽港甚內可不答應,直言「甚內可不受你恩惠」。彌三郎故意潛入大內行竊,被武士抓住,天明之後受處刑,這樣他就可以代替阿媽港甚內被斬首。
〈阿富的貞操〉(1922)
戰爭前夕,許多人已撤離。乞丐新哥潛入家有小貓三花的阿富家躲雨,想順手牽羊。沒想到阿富返回家裡,原來是太太忘了小貓,請阿富來帶貓。新哥對阿富起了邪念,反被阿富用黑傘挨了一擊。新哥拿出短槍要阿富就範,不然就殺了小花貓。沒想到為了主人家的一隻貓,阿富願意獻身,而這反而讓新哥不敢碰她。多年後,兩人再次相遇,阿富已結婚生子,新哥也有所成就,兩人互相盯視,也許都想起了戰爭前的那一夜。
也許阿富本想將終身大事託付給新哥,藉由一隻貓來促成此事,沒想到這樣對主人的忠貞反而嚇到了新哥。
・阿富稍稍挪開了目光,這一瞬間,她內心裡的憎恨、憤怒、厭惡、悲哀以及各種情感交雜在一起沸騰。(p.209)
〈阿吟〉(1912)
故事一開頭便標明的年代,是元和(1612-1624)或是寬永(1624-1644),這時期是幕府時代取締天主教的時期。阿吟原生父母信奉佛教,帶著阿吟從大阪流浪到長崎便過世。當地農夫「約翰」孫七收留阿吟,受洗阿吟為「瑪利亞」。某一年聖誕夜,官差抓起信奉異教的孫七一家三口,受刑前,問是否放棄聖教?沒想到阿吟決定放棄,這讓孫七夫婦感到訝異,直說阿吟被惡魔附身。阿吟說,自己看到了親身父母的墳,信奉佛教的他們現在正下地獄,而自己卻要上天國,實在太對起他們。孫七生氣說自己會獨自被火燒死,阿吟又說,自己也會跟著養父,是為了跟著養父,而非是自己想進天國。「爹!我們下『地獄』去吧。娘也是,加上我,還有在另外一邊的爹跟娘——大家一起讓惡魔捉走吧。」這一番對話讓孫七有所感觸,一起墮落了。(放棄信仰聖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