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三 小說☓評論

閱讀林水福老師2016年企劃的芥川龍之介作品全集,此系列共五本,此為第三輯 小說☓評論。短篇小說作品依刊登時間列出,包含〈袈裟與盛遠〉(1918)、〈俊寬〉(1922)、〈六宮之姬君〉(1922)、〈大導寺信輔的半生〉(1925)、〈某阿呆的一生〉(1927)、〈西方之人〉〈續西方之人〉(1927)、〈侏儒語錄〉(1927)、〈闇中問答〉(1927),其中〈侏儒語錄〉為知名度較高的作品,只是我對於此書翻譯此文,感到有些疑惑,閱讀性不高,相較於其他譯本,較同意〈侏儒的話〉(大牌出版,銀色快手翻譯)的翻譯。

〈袈裟與盛遠〉(1918)

創作於芥川龍之介二十六歲。以一樁歷史故事謀殺案:遠藤盛遠誤殺左衛門尉源渡妻袈裟,為故事腳本作為發揮,芥川藉以故事描述案發前夕,相約好作案的男女各自獨白。上篇為盛遠,下篇為袈裟。

盛遠回想自己與袈裟的關係分為兩階段,三年前袈裟婚前與三年後再相遇,袈裟已婚,如今愛意已消褪,卻因為愛慾與虛榮心所致,而與袈裟發生關係,甚至蓄意謀殺袈裟之夫。盛遠並非那麼愛戀女子,年少因肉慾產生美化情感,三年後因袈裟已婚,遂生佔慾之心,如今回想,不禁對容貌已衰的袈裟產生輕蔑,甚至後悔約定。

袈裟獨白中,得知她明白盛遠對她並非有愛,尤其三年後再相見,眼神中透露出對她外型的失望,引發袈裟自卑與黑暗想法,如同童年見到月蝕,驚喜高興之下,妖怪同時放出的感覺,這妖怪在黑暗中現出,似乎代表袈裟內心自卑、黯黑念頭的湧現,文末表明了即以自身代替丈夫而死。

原故事可參考:

大日本史 卷之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八 

袈裟 

〈俊寬〉(1922)

此文為一僕人有王視角,探望流放孤島的主人俊寬,打破俊寬在野島痛苦急欲歸鄉的狼狽模樣的傳聞。

俊寬因被陷害叛國之嫌,而被放逐至薩南諸島的硫磺島。當有王抵達島上,看見主人並非難受孤獨,反倒身體更加強壯、精神百倍。與主人對話下,發覺俊寬生活習慣與想法已默默轉變,例如習慣島上原型飲食的享用,擱下對京城各種物質生活的享受。另外,島上居民彬彬有禮,打破京城人對野島人不懂人情世故的刻板印象,俊寬甚至說明,京城人與島上居民的美感不一,沒有一定的標準。

島上亦有許多被流放此地的諸臣,其一少將在此娶妻生子,但仍眷戀京城生活,一日來船,妻兒哭訴欲上船跟隨,少將竟狠心撥開妻兒的手,此舉引發俊寬的怒氣,忿忿不平,生氣地喊著漸離的船隻「回來啊」,而這也就曾了俊寬急欲離島的傳聞。

其實俊寬喜愛南方島嶼的生活,悠哉度日,不想回京城,在此說明傳聞不可靠,別以自己的眼光評斷他人。

〈六宮之姬君〉(1922)

是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集》(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民間故事集,時間點約794年~1185年),其作〈鼻子〉、〈竹林中〉、〈羅生門〉亦改寫自此。其中〈羅生門〉中提及的羅生門是平安京的南門,而此篇〈六宮之姬君〉文末提到的朱雀門則是皇城的南門。

六宮之姬君受父母寵愛,但因父母保守未給其女找對象。在父母雙雙離世後,姬君無依無靠,只剩乳母還留守在身邊。乳母為她與前司牽線,讓男子夜夜相會,一解家業凋零的愁悶與孤獨。怎料男子一家因父親任命陸奧守得離去,男子相約五年後回京城後再見。多年後男子未返,甚至已奉父母之命娶妻,姬君生活困苦,無生存的動力。直至第九年男子再返,在洛中到處尋訪姬君,終在朱雀門見到消瘦淒慘的姬君,一時不敢出聲,但看見虛弱的姬君仍攬起身,懷抱臨終前的她。

一段法師要姬君自己唸經文的過程,顯像姬君臨終前的不平靜,恐懼地看見火燒的車子、金色的蓮花,最後只有風吹拂著。故事末暗示姬君已成孤魂野鬼,不去地獄不去極樂世界,在人間幻化成風。

〈大導寺信輔的半生〉(1925)

以六個章節組合成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包含本所(成長地)、牛乳、貧困、學校、書籍、朋友,這六部分可構成他貧困的成長過程、養成的孤僻個性。如〈本所〉篇說明出生地是個惡亂、貧脊、雜亂的鄉下,美感經驗皆由自於此,但也是這樣的寒傖的環境讓他感到心安;〈牛乳〉一章則說明自幼因母親身體孱弱,未喝過母乳,只喝牛乳而感到自卑,但後來發現羅馬建國者也曾喝過狼乳,而對喝牛乳感到驕傲;〈貧困〉描述家窮而憎恨這種深植內心的厭惡感,以及因貧家人虛假的作為;〈學校〉一章則說明中學時不喜歡學校,即便學業成績良好,卻因為操行分數無法名列前茅,中學對他而言是場噩夢;〈書籍〉一篇較讓人疑惑,為何貧困可以得這麼多書?原來是在圖書館及舊書攤找書,也會兼職家教工作賺取購買費;〈朋友〉篇則說明因自幼貧困、社會階級使然,使得他朋友不多,不輕易付出情感,他喜歡的朋友是有頭腦的朋友,但又矛盾憎恨著有頭腦的朋友。

〈某阿呆的一生〉(1927)

此篇亦譯為〈某傻子的一生〉,為芥川龍之介遺作,昭和二年(1927)他署名留給好友久米正雄處理。用五十一篇說明傻子的一生,而此則是芥川龍之介的此生。數則透露出重要的時間點及重要的人,重點時間如20歲開始入迷閱讀歐美文學、23歲注意到梵谷、25歲認識了恩師夏目漱石、29歲讀伏爾泰,經歷過關東大地震⋯⋯,重點人如終生未嫁的姨母,雖敬愛卻深度干擾他的生活,以及姐夫的自殺造成他莫大的壓力⋯⋯。芥川的作品大都融合古典風格,書寫時代從平安時代、明治、昭和、大正,讀者可能以為他只琢磨於中國古典名著或日本古書,其實影響芥川的還包還許多歐美文學、哲學家、藝術家。

〈西方之人〉〈續西方之人〉(1927)

此兩篇皆為芥川龍之介對西方基督教之解讀。芥川約二十幾歲開始喜歡上基督教,對基督、天主教感到好奇。此兩篇分篇介紹基督、天主教中出現的人物事件,並加上自身解讀,就如他前言所說:我只是依我的感覺的「我的基督」記述,以下摘錄芥川的感覺所言。

·瑪麗亞並不是永遠的女性,只是「想永遠保護的女性」。(p.163)

·基督僅十二歲時就顯示他的天才。但,受洗後沒有人當他的弟子,從這村走到那村的他一定感到非常寂寞吧!(p.171)

·「預言者不能回故鄉」——這或許是基督的第一個十字架。(p.178)

·基督問他的弟子「我是誰?」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他是傳播者,同時也是新聞人物——或者稱為「譬喻」的短篇小說作者,同時也是《新約全書》的小說式傳記主角。(p.206)

·基督的傳道安慰了貧窮人和奴隸。當然對根本不想去天國的貴族和富豪也是有利的。(p.214)

〈侏儒語錄〉(1927)

又譯為〈侏儒的話〉。從1923年每月刊登在《文藝春秋》,直至「作家」篇,接續的「辯護」篇之後,皆以遺稿方式刊登在1927的《文藝春秋》。文中以約百字小文書寫,又以箴言式的語錄一針見血描述。

雖說芥川龍之介看似謙虛將自己所思所言,定為「侏儒」的話,但在《河童》一文中,也可看到河童國有許多令人佩服的治理名言,河童與侏儒的形象在芥川的作品中,並非是次等的,甚至是帶有真理的傳誦者。

·「侏儒語錄」並不一定能傳達我的思想。不過,可以窺見我時時刻刻思想的變化。(p.220)

·強者蹂躪道德,弱者又受到道德的愛撫。受到道德迫害的常是介於強弱的中間者。(p.225)

·良心是嚴肅的趣味。(p.226)

·忍耐順從是浪漫的卑屈。(p.289)

·將我們從戀愛拯救出來的,不是理性,而是忙碌。為了完全執行戀愛最重要的是要有時間。(p.294)

〈闇中問答〉(1927)

1927年刊登在《文藝春秋》,推測可能為前一年(1926)書寫。文中「我」與「某聲音」的對話,看出芥川龍之介處在迷暗的狀態,若是1926書寫,此時他健康狀況已不佳,有自殺傾向。這篇讀來十分真實,宛如在夜深人靜時,聽見芥川痛苦地自我疑惑與責備。在第一段「某聲音」對「我」極其嚴格,以質問責備口吻,懷疑真實生活中的芥川,自我對話也會將自己推向悲觀深淵。例如:

「不要強辯吧!你的內心是柔軟的。」

「你真是厚臉皮。」

「你是在為自己辯護。」

「巧言而蠻橫的傢伙!沒有人會跟你交朋友了!」

「你是多麽卑劣的傢伙!」

在第一章節末,甚至出現自己放棄自己的言語。

·某聲音:那麼,隨你高興痛苦好了。我要跟你分開了。

進入第二章節,「某聲音」對「我」帶有憐憫,安慰他,是芥川從悲苦中要自我解救。

「你做的事並非不好。你只是因現代社會制度而苦。」

「你的悲劇在於你有著比他人堅強的理智。」

最後一段的結尾,讀來十分悲戚,這文人自我勉勵,靈魂與自身相結合,十分心疼。

·我:(變成一人)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你的根要札得深!你是風中的蘆葦。天氣不知何時會變,只要牢牢站穩。那是為你自己,同時也是為了你的孩子們。不要自戀!同時也不要卑屈。今後你要重新做起。 (p.357)

延伸閱讀:

【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一 小說 

【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二 小說 

《智惠子抄》情話綿綿的愛情詩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