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書

【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二 小說

讀此書被中斷了,轉去讀台灣文學家葉石濤的「白色之網」選集,若硬要將兩者搭上一點關係,即葉石濤青少年時期是用日文創作,在他出生第二年(1925-2008,第二年1927年),芥川龍之介自殺身亡(1927.07.24),享年35歲。

就繼續閱讀芥川龍之介作品,此為《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二 小說,包含多篇小說,〈鼠小僧次郎吉〉(1920)、〈台車〉(1923)、〈雛人偶〉(1924)、〈玄鶴山房〉(1927)、〈蜃氣樓(海市蜃樓)〉(1927)、〈河童〉(1927)、〈齒輪〉(1927)。收錄的大都是晚期作品。

【讀些。寫些】《我的心 稍為 大於一整座宇宙》

日子過得很紮實,誤以為已過三秋,卻仍停留在同一年,桌前這本書,閱後兩個月,還讓我思索著,心大於一整個宇宙的書名,多讓人難以想像與丈量!忍不住逼問自己心的廣度為何?我的心有多大?也許是彈性的,在某一時間裡,就能拉出無限廣闊的虛範圍。

今年再讀《惶然錄》後,又看見新的出版再現,佩索亞的作品除了自己本名發表外,還出現三種人格特質的人:阿爾伯特·卡埃羅;阿爾瓦羅·德·坎普斯;里卡多·雷斯,有自己出生日期、個性與風格,亦有其名字發表的作品,若問,我喜歡誰?我還是最喜歡當他是費爾南多·佩索亞時。

【讀些。寫些】《班雅明與他的時代》流浪、孤寂、逃亡

冬末,讀著這套書,數次在書裡迷失,書名把我帶往班雅明的世界,試圖在文字裡鑽啊鑽,但我似乎誤解了,書中亦有許多作者個人生命經驗的撰述,帕雅克把自己與班雅明的故事,以抒情的方式平行扣入書中,再加上強烈逼真的繪畫功力,圖像視覺與文字各佔一角,使得我常常流連於圖像的想像,一隻手托著腮,忘了翻閱;或是快速閱讀文字勤於翻閱頁面,深怕圖干擾了我循著文字走的路線,「圖」與「文」似乎有較勁的意味,讓我處在一種幻象當中。諸如幾項原因,就在書中三番兩次脫離正軌。好不容易,讀完,才想著,這不該是哲學套書,反是文學作品,甚至可說是作者循著班雅明逃亡時滯留的城市的旅遊紀錄。

【讀些。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一 小說

閱讀林水福老師企劃的芥川龍之介作品全集,此系列共五本,慢慢看,慢慢讀。短篇小說作品依時間列出,包含〈羅生門〉、〈鼻子〉、〈芋粥〉、〈手帕〉、〈戲作三昧〉、〈蜘蛛絲〉、〈地獄變〉、〈蜜柑〉、〈舞會〉、〈秋天〉、〈杜子春〉、〈秋山園〉、〈竹林中〉、〈點鬼簿〉,在此以短文介紹。

《瓦歷斯微小說》「微」「少」寫成寓言式的小說

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Walis·Nokan)推行二行詩,用兩行詩句寫下《當世界留下二行詩》,他也寫總數字微量的小說,在數百字內寫成一則故事,就如:《瓦歷斯微小說》。這是有困難度的,若沒有點人生經驗與歷練,也沒有傾聽自然聲音、聆聽他人故事、書寫故事的耐性,很難在數百格子內打動讀者,此書數篇文章感動了我,將之謄寫在日記裡。

【讀些。寫些】廖鴻基《腳跡 船痕》

住在靠海的漁村要見到海,輕而易舉,但兒時無法隨興看海,得由大人決定是否能前往白浪滔滔的海灘,那像是需要特別關係、特別照料的神秘之處,得有爺爺帶,得一群人在,才能自在的沾染鹹濕的海味。

成年後,可以自己決定看海的時機,那往往就是憂悶的時候,但海岸邊不再是小時候的沙岸,而是撤不掉的水泥塊,把海隔得好遠好遠,看的其實是天,是晚霞落日,那神秘的海遠遠的,不再靠近我;有時在港口邊看海,看的海是被圈起來的港口海水,叛逆的一摺又一褶,收進了這塊海的藍布。

《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創造力與長壽之間的關係

日本設計師、藝術家橫尾忠則生於1936年,仔細推算會驚嚇他已經八十多歲,雖知日本人多長壽,但看到長壽且保有活力的長者會佩服不已。因為閱讀《橫尾忠則☓九位經典創作者的生命對話》,而延伸看了《知日》雜誌54集的《橫尾忠則特集》,才知曉這位早在設計界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師,不甘心於熟悉領域的舒適圈,跨界到藝術繪畫,無師自通下,展現驚人的繪畫創造力,看了他的作品後,會發現原來有些看了有感的設計圖畫,是後代設計人受橫尾忠則影響下的作品。

【讀些。寫些】大江健三郎《定義集》

大江健三郎的研究方式,是每三年一個主題,這是他的老師渡邊一夫,給予二十歲就立志當小說家的他的建議,渡邊一夫將此建議定義為:「除了寫小說之外應該從事的勞作」。從二十歲開始,我自己的閱讀計畫是一年一主題,我無法三年同時關注同一主題,但要求自己需要有相關的書籍三冊,想來,甚少!尤其愈來愈貪婪各種資訊,使得自己無法專注投入某一主題,這是我需要改進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