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神諭咖啡」
我是無意間發現這家低調的咖啡館。
我是無意間發現這家低調的咖啡館。
【迷你稿紙】(23)2023.11.30
殘念是沈積物,皆需除鏽、疏浚。
紀錄2022.03.19寫下對當月辭世的大江健三郎的感謝。
2018年讀了陸傳傑老師的《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對這本書印象深刻,他以地名為主軸,依各縣市找出疑惑的地名問題,開始進行研究與調查。
就如篇名為:〈如果台北改名凱達格蘭〉,討論台北老地名「加蚋仔」的由來與地理範圍。當時非常著迷他所寫的各地區地名故事,尤其讀到離自己很近的地方,像是〈嘉義改名爽文市?〉、〈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鯤鯓,台南海岸線是鯨群〉⋯⋯等篇特別有感。
讀了波特萊爾(1821-1867)的《巴黎的憂鬱》,他寫十九世紀中葉巴黎的模樣,引發我好奇巴黎各種面貌。拿破崙三世在十九世紀中葉1853年,委託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進行巴黎的都市改造工程,完成現在巴黎放射狀街道設計,他擴大鐵路網路,並且舉辦世界博覽會。當時的巴黎是世界第二大城,很多人湧進這城市,人口急速成長,移民透過鐵路網絡來到巴黎,貧與富差距愈來愈大。我在波特萊爾的筆下,讀到的是街頭巷尾的乞丐、寡婦、飢餓的人,而這時期的文學創作——《包法利夫人》(1857)卻有許多上流社會、貴族生活的描述。我不免感到好奇,從文字中看到貧亂的世界,那麽奢華拜金的那一方呢?
此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的小散文詩。波特萊爾為法國詩人,出生於巴黎,影響非常多人。他是散文詩創作的開端,在逝世兩年後,他的散文詩被集結出版,成了此書:《巴黎的憂鬱》。